Loading...

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與治警事件的後續影響
Subsequent Impact

一、議會設置請願廣受島內外關注

1923年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活動與治警事件的發生,可謂當時廣大臺灣社會政治覺醒之契機。林獻堂及受刑志士蔣渭水、蔡培火等人陸續再度參與請願運動,亦使民族運動持續發展。

例如1924年第4、5回請願運動正處「治警事件」審理期間,經臺日媒體大幅報導審判過程、被告陳述理念,在臺灣社會激起了支持請願風潮。1925年第6回請願籌備工作期間,正是治警事件等待第三審判決之際,文協在各地舉辦演講、大肆宣傳,獲得782人支持連署。治警事件的志士亦是文協要角,刺激文協的成長,1926年會員人數達到1,200餘位。

治警事件的審判結果,讓臺灣民眾更為理解設置議會的合理性與可能,強化後續請願運動的活動能量。

二、激發1920年代臺灣民族運動風潮

「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」為推動臺灣議會設置運動而成立,活動過程引發治警事件震驚全臺。治警事件則為臺灣首次大規模逮捕政治犯、予以公開大審的政治案,引發社會高度關注。不僅被告開庭時旁聽席一位難求,其入獄、出獄時,圍觀群眾亦以鞭炮表示支持。

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與治警事件引發社會關注臺灣自治、請願運動,也強化社會運動者的同仇敵愾。經此事件,臺灣民族自治運動的理念更為廣布,並令爭取自治主張深入人心。

第6回請願運動代表葉榮鐘、楊肇嘉、林獻堂、林呈祿等,於1925年2月15日抵達東京,受到熱烈歡迎。(圖片來源:蔣渭水文化基金會)
第6回請願運動代表葉榮鐘、楊肇嘉、林獻堂、林呈祿等,於1925年2月15日抵達東京,受到熱烈歡迎。(圖片來源:蔣渭水文化基金會)

三、政治社會運動團體興起

1923年12月16日「治警事件」發生後,臺灣社會受到自由民權思潮與社會主義思潮衝擊,而出現各類政治社會運動團體。例如「臺灣農民組合」、「臺灣民眾黨」、「臺灣工友總聯盟」、「臺灣共產黨」、「臺灣地方自治聯盟」等。

1928年2月19日,第一個全島總工會「臺灣工友總聯盟」在蓬萊閣召開創立大會照。(圖片來源:蔣渭水文化基金會)
1928年2月19日,第一個全島總工會「臺灣工友總聯盟」在蓬萊閣召開創立大會照。(圖片來源:蔣渭水文化基金會)

toTop